1. 首页 > 精选资讯 > 文章页面

对联有什么讲究(新房对联有什么讲究)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结婚贴什么对联 结婚对联大全分享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对联有什么讲究,以及八字中什么叫对公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对联有什么讲究对联基础知识对联有什么讲究

一、对联的来历

年年新年贴对联,你知道对联有哪些讲究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二、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三、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一、句中格律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上联:仄下联:平例如:墨泉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绿叶红花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6、六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窗外数声啼鸟===庭前几点落花7、七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二、句脚平仄规则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另外:“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编辑于 2019-05-03

查看全部2个回答

京东春联七言文具耗材,得心应手!

京东春联七言文具耗材,色彩清晰,方便快捷,质量上乘,长久使用,超高颜值,舒适流畅!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找春联大全七字?就上阿里巴巴

关注手机铃声的人也在看

春联大全七字采购批发,尽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汇聚海量商机信息,提供便捷在线交易!

1688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这是一篇论文,有关的解释如下: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1)对联与赋、骈体文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2)对联与律诗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①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②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4)对联与曲: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2浏览16912017-04-24

对联的形成,种类及发展?请分类写明

1、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的形成: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3、种类: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发展阶段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特征: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分类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按使用方式分类:1.节令联 2.喜庆联 3哀挽联 4名胜联 5行业联 6.题赠联 7.杂感联 8.学术联 9.趣巧联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

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

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

(1)对联与赋、骈体文

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2)对联与律诗

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3)对联与词

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①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

②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

(4)对联与曲:

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

(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讨与练习

1、什么是对联?

2、简述对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3、区别“对仗”、“对偶”、“对联”三者之间的异同。

4、收集你家周围的对联几幅供大家欣赏。

5、出句征对:(1)经常撰对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万树;

(3)罗甸二中风景美。

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一)对联的种类

1、春联(含节日联)

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万众欢腾歌大有;百花艳丽庆新春(杜正尧《金猪贺岁万众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莲花溪畔锦灯明(罗磊《金猪贺岁万众迎春》)。风调雨顺年年顺;政善人和处处和(唐定兴《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居尾金猪辞旧岁;当头银鼠贺新春(罗方友《中国楹联报》2008年第4期总771期)。总之春联要有春的气象,要姓“春”。

2、门联(含行业联)

门联也叫“门贴”、“门对”。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联还具有行业“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联:天然滑腻出磨孔;本质清香留世间(罗方友《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学校联:三尺讲台,屡出栋梁匡社稷;一园清境,频添智慧育英才(吴忠祥《金猪贺岁万众迎春》)。

3、婚联

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春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冬日婚联)。移风易俗文明礼,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华《联草拾零》)。月色入帘静;花容倚叶娇(黄林老师为其友撰婚联)。

4、寿联

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如罗甸县诗联学会祝蒙泽民老先生八十寿龄联:岁月八十思泽润;诗联百味跃民风。乔松傲雪霜,丹鹤永栖开寿城;大德连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华《联草拾零》)。寿联分为自寿联: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贺寿联:别人对寿者写的联。有关寿联各种分龄表达:十年称秩、旬(七秩寿辰也叫七旬寿辰),二十称廿、双旬,三十称卅、五十称半百。又人生十岁称幼学,二十称弱冠,三十称壮(也叫而立),四十称强(也叫不惑)、五十称艾(也叫天命),六十称耆(qí)(也叫花甲),七十称老(也叫古稀),八十称耋(diē)、八十八称米寿、九十称耄(máo)、九十九称白寿(白加“一”为百,意为“一百”少“一”为99岁),百岁称期颐,108岁称茶寿(“茶”字上为廿、八,廿八为28,下为木,木为八十,共108岁)。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这是自对联,即上联中“何止”对“相期”、“于”对“以”、“米”对“茶”即八十八岁对一百零八岁;下联“心怀”对“意寄”、“四化”对“三松”。上下联是不相对的。

5、挽联:

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例如:成家立业于黔东,光荣退休于黔东,返故寻亲寻友,离妻离子音顿杳;失倚成年在罗甸,不幸逝世在罗甸,思前尽职尽心,克俭克勤事长存(林昌华《联草拾零》)。芳名正气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孙(通用挽联)。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

6、交际联(也叫赠答联)

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诗友应黄林老师邀请于白龙村新居聚会,诗友送诗词联贺之,杨忠老校长也当场出句征对以贺:家居百龙家和人和万事兴。罗磊老师沉思片刻后对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为“白”的谐音,“皇”为“黄”之谐音)。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黄壁光《心话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

7、堂联

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撰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正堂联)。

8、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棒一瓣心香,神圣陵前移步缓;歌三生业绩,宝珠山上应声高(周继勇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

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对联创作,形成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对联作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诸葛亮题门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抒怀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蒋门神酒店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西游记》第十七回黑风洞联)。

l 0、其它杂联:

其他形式的还有宣传联、寺庙联、庆贺联、喜联、趣巧联、戏台联、灯联、器皿联、笔联、砚联、无情对、墨联、谜联等等。例如无情对: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表面看,上下联毫不相干,但仔细看,“公”对“法”,“门”对“国”,“桃”对“荷”,“李”对“兰”,“争”对“比”,“荣”对“利”,“日”对“时”,很工整。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对“果”,“已”对“然”,“半寻”对“一点”,“休纵”对“不相”,“斧”对“干”,很工整。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其中“三多”指“多寿、多福、多子”,“四美”指良晨、美景、赏心、悦事。庆贺联也叫喜事联,分为自题联和贺联。自题联多为主人的想法、谢意、喜意、歉意等。如:楼高人矮承众亲抬举;宇竣心安愿诸友尽欢(罗磊为其友新居撰联)。

(二)对联的功能

1、写景状物

以描绘风景,状摹事物为主,用凝练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神韵,发掘事物微妙。如月明如画;江流有声。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

2、叙事咏史

记叙往事以遣怀,评述历史以喻今。如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联)。做戏何如看戏乐;下场更比上场难(戏台联)。

3、抒情寄怀

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的胸襟怀抱,表达作者的爱憎立场,反映作者的志趣理想。如望月情怀千古事;登楼志在九霄云(颜登荣题贵州罗甸望月楼联)。登楼须稳步;近月莫贪光(罗磊老师题望月楼联)。

4、交际酬赠

赠人赠友,以示交谊劝勉或祝贺某种成功。如喜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周恩来题赠何香凝画的“牡丹图”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赠黄兴)。陋室茶粗惭挚友;珠玑意励慧愚心(孙俊老师答诗友贺乔迁之喜)。

5、励志警策

以修身、励志、劝学、醒世等言情论理,或给人以警策,或给人以劝勉,或讲修身处世之法,或述事业技艺之妙。如古今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低调做人姿态美;诚心谋事感情浓(陈邦禄《金猪贺岁万众迎春》)。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赠青年联)。

6、宣传教育

向人说明讲解政治主张和目的等,使人民相信并跟着行动。如继承传统中华文艺兴全世;建设文明学校容颜焕雅风(沈联方为罗甸二中诗联分会成立题联)。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响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朱德总司令)。社会和谐谋发展;科学发展促和谐。教育要优先发展;民生须高度关怀。举旗走路定方向;改革创新奔小康(罗方友为中共十七大精神撰联)。

7、讽刺檄讨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讲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讽喻慈禧“万寿节”)。

8、文字游戏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初一语文课本上册)。水牛下水,水淹水牛牛鼻“伏”;山狗上山,山绊山狗狗脚“匡”。一点、两点、三点冰冷酒;百头、千头、万头丁香花。淼淼三水,三水何在?出出两山,两山又多(联连网络情王天学出句,一曲绝情对句)。

研讨与练习

1、常用对联有哪几种?

2、举例说明对联的功能。

3、春节、红白喜事期间自撰几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4、出句征对:(1)高原处处春光好;

(2)双江口里春潮涌;

(3)诗联学习乐无穷;

三、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对联的艺术特点

1、民族艺术

对联是中华民族汉语言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艺术之所以能在我们国家在使用汉语言的民族中产生和发展,而不能向其它国家和民族传播或被其它民族引进与仿效,就在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字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行书的七体发展,具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等特征。此外,它还具有民间性,即既是高雅文学,又是民间文学。例如: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初一语文课本上册)。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2、实用艺术

人们进行某种生活的或社会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应用某种对联。如春联、门联、堂联、酬赠联、贺联、挽联、名胜古迹联等等。对联作为一种实用艺术,还在于它是一种可以“立”起来的文字艺术。它不但形成于口头、纸面上,而且大多数对联,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张贴、悬挂起来,才算正式问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火烧、水灌、石崩、写惊天故事;勇气、恒心、妙技、赞当代愚公(陈治中题罗甸大关村火烧田联)。

3、文字艺术

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从一字、二字到百字、千字不等。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如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是字,倒读顺读均成句。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如大井三源,暗洞藏深邃;长河两岸,修篁映碧波(刘成德《大井诗联专辑》)。井有莲泉莲有井;滩藏洞景洞藏滩(吴忠祥《板庚滩诗联专辑》)。砚边寻句石为伴;闲里吟诗月是灯(王天学《闲逸辑》第七期)。

4、声律艺术

由于对联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诗词赋曲的影响,因此,在声律上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首先,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其次,在创作上,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产生某种声律上的艺术效果。如度大忧思少;家和美梦多(徐文仲《贵州楹联》)。万里慕名声,最赏湖中天上月;千秋期陆海,行看贵往粤来船(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题罗甸望月楼)。

(二)对联的创作要求

对联是一门艺术,是诗的一个分支。短联有人称为二行诗,长联就象一首长诗或一篇骈体文。对联的写作要求,主要应该弄清它的对偶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即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律相协、语意相关、平仄相对等“六相”要素。

1、字数句数相等

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但也有极少数字数不相符的,主要用于讽喻。如袁世凯千古(上联五言);中华民国万岁(下联六言,不仅字数“袁世凯”三字对不起“中华民国”四字,而且“千古”与“万岁”平仄也对不起。主要讽喻袁世凯窃国大盗对不起中国人民。

2、词性相当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所谓词性是清朝时从国外引进而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不叫词性叫字类,如名词叫名字,动词叫动字,数词叫数字等。现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字和量词六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

花外子规燕市冷

↓↓↓↓↓

(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

↑↑↑↑↑

柳边精卫浙江潮

其中“潮”转化为形容词“潮湿”的“潮”。词类转化:开容词+“了”变为动词,“红了”、“绿了”。形容词+“地”变为副词,“仔细地学”。动词+“的”变为形容词,“破的、生的,如破碗、生饭”。词类常识如下:

名词具体名词:贵州、汽车、诗词、李白等。

抽象名词:思想、文艺、主义、感情等。

时间名词:早晨、中午、今朝、深夜等。

方位名词:上、下、前、后、左、右等。

动词动作动词:走、看、说、写、画、骂等。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请删减!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学习励志对联精选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