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精选资讯 > 文章页面

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亲 您认识这副对联上的几个字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乔迁的八字美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对联的特点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对联的特点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

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三)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

一)对联的构成:1)名称:对联雅作楹联,俗称对子。 2)构成:有上联、下联,横批(往往被忽略。是对联的灵魂、中心,点睛之笔)三部分组成。一般都以为对联就是律诗中两组对偶句(颈颔两联),还以律诗中的联句为例诠释对联,严格地说有些律诗里的偶句根本就不是对联。就内容方面的要求这些偶句差得很远,这一直以来这是一个误区。我们知道律诗只有五、七言两种,可以肯定的是,律诗中颈、颔两联的结构、形式、声律与五、七言对联相类似。以此为切入点,作为初学可以借鉴为了解、入门所有类型对联的基础知识尚可,对联内涵还包括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在后面以实例进行详细分解)。仅此远远不够,这里首先说明。但我们在下面的述叙中依然因袭传统说法比较习惯,易于理解。二)对联的特点:所谓特点,指对联独有的凸出的,甚至独有之处。 1)形式上:讲究对仗,而且真正严格完整的对联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上面所讲的上联、下联(两句中元素的音、义、性对称,起句尾字仄声,落句尾字平声即仄起平落罕有例外,骈体文中唯一不求押韵)、横批,有横批,为对联这种文学载体所特有,即使对联写好以后不用来悬挂、张贴,也应该有。没有横批的只能叫对偶句,或对仗句,对句! 2)内容上:“对”者:半折,联者:合一。对联:就是将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用相对等的两部分联接完成(无情对例外)。这个特点大多数律诗的联句若从诗中拿出来后就不知所云了! 3)综合性:对联的大美体现出它的民族性、实用性(广泛、装饰、情趣性)、艺术性(音乐、建筑、文学)、生命性。民族性:中华独有。多家颇有论述,尽人皆知,不再累述。实用性:三教九流雅俗共赏(包含民俗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几乎所有庆典:节日和典礼都有它的影子(婚、丧、寿、乔迁、落成、节日。。。);名胜建筑,日常器物、时古遗志;休闲娱乐冶情),供大众欣赏。艺术性:诗词歌赋的各种精华包含其,可两字成对,百言千言甚至万言。。。小视之为句,大看来乃篇。读来朗朗上口那韵律的音乐美令人神清气爽。悬于两楹,于环境浑然一体为建筑增色天香,画龙点睛!生命性:在骈体文中,它是迄今为止最为活跃的还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一切文学形式都具有它的时代性,而对联却象常青树一样,经年不衰!起码在汉字没有消失前不会象其他骈文一样衰微!三)对联的发展1)对联于先秦以前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自觉发端。可以说有文字就有了对联的萌芽 2)对联产生的必然是汉字及中华民族对双偶的偏爱传统和汉魏隋唐骈体文的兴盛。对对偶自觉地追寻。 3)对联成熟于格律诗成熟的同时(盛唐)。律诗中偶句是对联完善的直接因素。 4)对联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辛亥革命后有瞬间低潮)。 5)在汉字不消亡时代,对联将不会消失,而且将会突破律绝中固有模式。四)对联的类别(从对联的构成要素角度)对联有好多种分类方法:有按其用途、修辞等标准划分的。笔者以符合五、七言律绝中偶句正格格律为标准划分如下(具体内容在后面将一一分述): 1)正格:符合五、七言律、绝中偶句正格格律的对联分为正格。 2)变格:上述正格相应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形成的称为变格。 3)异格:不同于正格、变格的之外的所有称为异格。总结:就对联的构成要素小结一下:字数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落,讲究对仗,双全一意。以下重点说一下平仄相对,仄起平落,对仗对偶和双全一意对联的要素刍议:一)平仄 1)平仄为何?先说声调的问题。诗文由语言最小单位汉字组成,所有的诗文应都是为了读的。读就有声,有听,即使不出声受者自己也会揣测情意,读给心听。作者与读者、听者通过读(包括默读)依据对声意的印象进行心的交流,达到情感共鸣。汉字是表音、义、形统一体的文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声\韵\调组成)。所有读音归纳起来一般有四种声调。古代叫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以普通话标准为读书音,叫一二三四声。古今同一字由于声调读得不同,意义就不一样,词、词组、句子也一样,表达的情感色彩也不一样,受者的感觉也不一样!而汉语大多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完整词义的词,毎字一个音节,两个音节形成基本音步。在读词组、句子中尤其如此,往往重点都落在词后面的那个字音节上。在古代骈体文中,文言行文字数较现代用白话少,诗词等要求语言精练,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加之单从汉字表面上无法看出声调,而且在古时以同音字为汉字互注,作为识别手段即“反切”。不像现在在引进的拼音注音。所以一字变音一系列字许随之而变.但终究变化是随时间的渐变,那些留存和变化混合在学者面前就形成好多变革的总结.终究有规可循!经过历朝历代的先贤不但在实践中的总结,积累了从内容到形式一些利于表情达意、美文饰章技巧和规律。有关于音韵的,修辞的,也有谋篇布局的。。。到盛唐时期,随着格律诗的完善,对诗中字的声调也有了一定完整成熟的规则。以求达到最好的音乐美感境界,逐渐把平声字归于平,上去入归为仄。确立了平仄在句里句间相间相对使用增强变化、和谐、流美和节奏的一套大家共同可以接受的方法。(其中格律诗在杜甫手中定格成型,出神入化)。 2)平仄的变化:在骈体诗词曲赋发展历程中伴随用韵,调声,定调,解意历代不断涌现大量民、官修韵书。以规范、方便人们用字。韵书就是以字的读音、声调、释义等编纂的字典。这些韵书为什么会被不断地修、订、改、弃、补、编呢?经现代众多的学者考察在声韵方面。由于语音的不断变化,加上反切以字注字,一个读音变了就形成连锁反映。一些原有的东西不能适用,所以学者们就根据原有进行修、订、改、补、编,完成后原有就弃用了!而且,入声逐渐在这个过程中被分化在其余三声中去了!入声的消失也反衬出随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在变化,语音变化的历程。一般新书较原书好,故而原书被弃用。但一直以来的学者都有一个通病——沿袭(古已有之)。所以不彻底的地方也一并都留存下来。今人还能看到原来的大致。使之更加的复杂!所以,今天我们谈平仄,也要有个标准。以古音呢?还是以今音?拿今人作诗还参照的《佩文诗韵》来说,虽成书于清代,但大多内容唐代早已有之。试想一千余年过去,当年人的读音、发声、取调和今天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就是今天的那些使用者去读,不管是切字还是受切字读出的也是今天的普通话音啊!谁知道唐代是什么调调?所以,在普通话(读书音)法定通行的今天,当以实际音为准。以新四声为主,旧四声无影可踪。拿今天的吟诵这件事为例,虽然有一些清末、民国老先生早年的录音,但当时和现在的人听后,几乎每个人都不以为然。也不知有什么标准。各人各面。有些先生在媒体上摇头晃脑,令人捧腹——简直叫人难以相信那是所谓真正的吟诵!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就为先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了!所以,笔者费如此口舌,是要表明用韵调声的取向。当然,喜欢用所谓旧韵的人也不为过,岂可强求,实际上他们操的也是新声(尤其读书音),我们就不必夺人了!就像吟诵一样,现在尤其莫衷一是!明白人可以知晓个中微妙的!实际上是穿着唐装的时髦者! 3)平仄安排的规律:由上述,普通话为今天推广的法定读书音,结合汉语大多数词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音步这个特点,读、写古体诗词(包括对联了)其平仄在句子中,句子间的处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A)正格和变格:绝大多数对联都是五、七言,五七言的对联当遵从五七律绝格律了!这一点应该没有多少分歧。包括其变格。人们总结除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里不再多说,相信皆通晓。尤其,今天的学者总结的“马蹄韵”规律,使人们对联(包括律绝)的平仄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五七律绝格律范围之上了。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个标准满足绝大多数的创作评鉴需要。笔者称之为正格。 B)由正格衍生的一些格式笔者称之为变格,包括因为拗救等,均基于五、七律绝之上,各家都有论述很精辟,此不再重复。仅以此不能概括对联的平仄多样性,只能说明其典型性的一面。毕竟由骈体文演化而来,还有一些却不符合上面的概括。笔者称之为异格,恰好体现出对联的多样性,丰富性。掌握这些又恰好是把握对联全局的必然途径!以下举例说明。 C)异格:一字对:福寿春或福这两个字今天在春节的常见。制(或写)成斗方大红字,往往贴在一些三开或对开的玻璃门上。三开的话左右两边两扇上,对开的就不用说了。和有门脸贴上对联一样效果。表达着一种美好的远景。“福”在古时为仄声字,和“春”可对。今天读fú,第二声阴平;和“寿”可对。相信大家都见到过。所以读音的变化,伴随平仄也相应变化,由此可窥一斑;当然,这可能为搬来《佩文诗韵》的学究们所不允。还有一些词曲中领句单字相对如:二字对:花好月圆还有《笠翁奏对》中的:桃红对柳绿;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尤其要说说桃红对柳绿;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这里都是平平对仄仄。尽管是词对词的一种练习,也可独立成对。就是全平对全仄,符合“平仄相对”。从这儿我们要从五七两两相隔变换的定式中返回,还有单平对单仄,三平对三仄,。。全平对全仄。我们前满说过。诗词包括对联都是要用来读的,尤其象对联这种文学形式雅俗共赏,大中型相对突出,更是如此。只不过单平,单仄在句里一字间隔交换,读起来短促,不中和,而三字或以上呢,显得冗长,一句下来没有节奏,平淡,往往也不利于表达,诵读。所以汉语自古但多都是两个字形成的两个音节为一音步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词,也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两交换间隔的模式。但究竟有相当一部分单一或三连情况。下面举例:三字对孙行者祖冲之大家都知道这是清华大学生考试对。上联“平平仄”下联“仄平平”词品类相当工整。孙对祖,辈分类;行对冲,行走类;者对之,语气类相对。虚实相对且都是人名,上下联仄起平落。也有对“王献之”“胡适之”的。虽然满足姓氏相对的大类,但没有孙对祖可以表示在辈分之内的小品类,也就是没有它工整。巧的是都是以末尾“之”字结尾的名字对,也从侧面验证了次的品类的要求,远不是现代汉语所谓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现代汉语的概括。至少,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概念总结,为什么古人对的比今人还天衣无缝?往往令后人望之兴叹!四字对笔者在结婚的时候,曾经在新房门上写过一幅对联:伴星月朗并蒂连红横批:相亲相爱起句习惯说“伴月星朗”,而我在这儿为了照顾上下句平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做了调整。大家知道,有月的星空,看到伴星,那星星一定很亮。其实,是都亮,才有星月相伴现象。所以倒置一下,意思没有变化。反而像倒文格或者说互文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的名字中有一个“星”字;妻子的名字含有一个“莲”字,构思的时候,因此而起!这样看来,我是把妻子比作了月亮,要说沾光,我就沾妻的光了——把妻子放到较重要的位置,带有一定的抒情行了!平仄是这样的:“仄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不是很工!二四位上对上了。四字句无所谓孤平孤仄!不能以五七句来衡量其它。而且,形式为内容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当时笔者也考虑到这一点。现在看来,是在为自己的劣迹出脱了!五字联正格略闲看门中月思耕田上心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典型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六字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沏茶沏香茶此联,电视剧《刘罗锅》中郑板桥和刘庸的戏对,想必大家记得。此不究其事迹的真伪,看上联全仄,下联全平,完全颠覆了五七律绝中的平仄规律。但依然是仄起平落,平仄相对,品类工整,形象跃然。尤其是日常生活口语入联,乃大俗大雅的绝唱,生动奇巧!毎联是三个小单元构成,即三个小句子,也是五七律绝不具备。两位大师诗词歌赋恐后人都不敢望其项背,他们新手拈来,生气扑面,可鉴对生活体悟之深,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作对例证!七字对正格略,看看下面这幅联。同音在五七律绝中一般是不允许的。下联平仄合其律,而每音步是同音字(同韵)间隔,实属别开生面,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鸡饥盗稻童同赶鼠暑梁凉客咳惊再看下面一幅拆字联,是汉文字独有的风采和前贤才华的炫丽:女子好少女尤妙古木枯此木成柴笔者东施效颦,中学年代也做过一联:水少沙呈现木多林自成不可望前贤项背,滥竽充数吧!八字对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字重而意不复,似人文答,文思简而不单!形式上自重句的启示,可见一斑!和上面七子联中的音同的一种重复又是另一番景象!九字对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上联:这一联也有重复用字现象三重复出现一个相同的字!还有在意义上从字的形体:偏旁部首入手。冰字在古代写作水左上打一点,氷所以是一个点,叫一点水,冷是两点滴就是两个点,酒三点水,三个点了。所以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象从喝干的杯子沥下是的景象,一点两点。。。的滴下之状,又写景。下联呢?丁字上面一横,百字的上面也是一横,就好像百字的头一样,香呢?头上是一撇,千字的头也是一撇,花是草字头,万的大写萬就是草字头,所以萬的头就是草头和花一样。拟人化的叫法。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对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何其工整!平仄相对,仄起平落。听说这幅联还有一段凄楚爱情传说,此处不罗嗦了,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搜罗!还有一幅今人的趣联上联是:山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对的比较好的为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笔者后来看到的!联想到在念初中的时候曾这样对过:中山经贸商贸经山中。山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山经贸商贸经山中比之于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何如?请各位读者玩味,以资一笑!也是回文格入队!十字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上联“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这是一幅回文格对,句里平仄对,句间不工,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奇丽!相同的字颠倒来回,更具奇巧!还有: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俨然,写景抒情感慨万千的诗。通过重叠加强加深,让人流连忘返于诗人眼中、心中的境界!还有如:天是棋盘星作子何人敢下地为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豪气冲天的话语,出神入化的比喻,严丝合缝的平仄,张弛有度的节奏。壮哉,美哉,妙哉!不能不为先贤的才华所倾倒!笔者近来因一网友的名字偶思一联:峨眉山娥眉月峨眉仙子。百思不得下联。各位可以助某一臂之力!十一字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名联,尽人皆知,不多说,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一三五二四六了!还有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平仄灵活出神入化,上下联也有重字叠字的运用,令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为五七绝律所无!十二字联梅州人境庐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黄遵宪题)该联上联三节四连平和下联不对。但也无关此联为名联。也似乎从侧面在强调不能以形害意!十三字及以上的对联不再单列,分散在下面举例中。从上面实例中可以看出,对联的平仄相对,有单对、两两对、三三对。随着现代文化交流融合,外来拼音文字语言生成,会出现四四对甚至更多字上下相对(无情对居多)可以预见.笔者自己拟出一联:英特尔电吉他所以不可局限于五七律绝这种正格(包括其变革).也就是对联的平仄变化比其丰富,开阔.二)对仗 1)对仗和对偶:这个是老生常谈,也是个叫浑的问题.笔者认为两者区别在于内容上对平仄的要求不同,古今认识上对它们的不同描述.在古代,对偶对仗都讲究平仄,虚实.而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尤其白话为话文通行一体后对偶的情况也随之变化。由于骈体文(包括近体诗)、文言文的被白话取代为通行,相关的平仄、押韵、体式也为白话所淹没。因为白话不讲究这些。所以,对仗除了在诸如对联、近体诗等特殊需要时才用到,因为对仗讲究平仄的对称即平仄相对。而且其单位是毎字的平仄相对,不是五七律绝传统两两相对。但现代汉语依然追求对称的修辞,又没有平仄的必须,那就是对偶了!因为对仗是古时对对偶形如其时仪仗的比喻称呼。而现代汉语因为白话行文,其对称形式就以对偶称之!也就是没有像古代那样严格了!故可以结论,在古代对偶和对仗含义是一样的,到现代由于现代汉语的发展,对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用来修辞,修饰美化白话,形成形似于古代对仗的新的对偶形式,不再要求严格的平仄对称。而对仗在现代用的最广是在对联上!因为对联的生命活跃性决定了这一点。所以对仗几乎成为现代繁盛骈体文式________对联的专用修辞形式!对偶却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界定中,形成结构一样,字数相同,意思对称的新对偶形式!这里说到古代对偶的对称标准和现代不同。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语法学,在古时没有,古人的准则是什么呢?作为中国人都能理解那是先贤们对事物虚实阴阳认识的总结。包含东方朴素唯物对对称哲学观的概括。绝不是由西方语法衍生的现代汉语语法学所能包含! 2)对联中对仗和其它骈体文中的某些对仗不同:对联是用对称(相反、相近。但不相同)两个方面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其他对仗也许是表达一个整体意思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有完整的,那就可以称之为对联了。因为对联一个整体只有两个部分(横批是整幅脸的中心,即点题)上联和下联,上下两部分说完就完事,不可能再有补充。而别的骈体文中对仗句也许只是其中的两句。 3)尾字平仄的相对:上面说对联的对仗上下两句平仄一一对仗,尾字在对联中的处理有些特别。绝大多数是上联仄声字收尾,下联尾字是平声字。叫仄起平落,例外者凤毛麟角!这个位置上的这个特点几成定格! 4)联中最小单位的对称是字,而不是词!对仗的字虚实阴阳不是现代汉语的词性、词组。而是品类,当然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现在允许词性相同结构相同的单位对仗。现在作对也应该相应变化!就像平仄的使用可以以普通话的四声适应平仄要求一样。三)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横批的作用上面已经说过。横批的重要,尤其体现在其实用性时。假如一副楹联没有横批,在一些社交场合简直不堪想象。比如春联。甚至一些次要的门上,往往只有横批,在农村较常见!当然,通常在纸上谈联的时候,往往是着重说上下两部分,这是在艺术的层面理论了,丝毫不能因此而忽视横批的重要性.实用性本身就是对联这一古老传统的文学形式长盛不衰的根基!对联与统治者一)后蜀主孟旭与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个被称为第一联,颇受后人质疑.因为之前在晋祠有唐太宗的.二)李世明与对联,此联从侧面说明,盛唐时候就已经有这种形式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朱元璋与对联明代开国皇帝倡导桃符为对联以纸写贴在门侧这种形式,逐渐传承下来.四)乾隆与对联两三个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则爱财八九间草舍待客怕穷别来来即好吃相传为其下江南偶遇一家婚嫁,乾隆派手下人戏联,下联为一放牛娃所对!足见对联雅俗共赏,贫贱皆能,海内同喜!对联小记笔者见闻笔者家乡在江汉平原古云梦泽之上.大孝子黄香、董永的故乡。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为华夏国宝。且县城有楚王城遗址。历来人杰地灵,明风淳朴。对联(尤其春联)在演绎风俗上淋漓尽致。以老人过世,春节时贴对联为例说一下。倘哪家旧年有老人去世,接下来两年春节贴对联和团年饭一般人家不一样。第一年,那家必须贴白纸对联,腊月二十六吃团年饭。全村男人大年初一必须备香蜡纸(钱纸)炮(鞭炮)到这家“拜新香”以示对死者的尊敬。结束后,孝子披麻戴孝逐家还拜,以示回敬;次年贴黄的或者绿的对联,腊月二十七吃团年饭;第三年才和一般人家一样贴红对联。表示守孝三年满!还有,春节人们在窗户上往往贴上“太公在此”或者“姜相之位”。看过《封神演义》的人知道这个贴法的来历。民间对联有驱邪保平安的认为,而为什么,恐怕不是唯一说法。在笔者家乡以为,姜子牙是降妖除魔的能手,封神时到他跟前,没有什么可封,于是太上老君就封他守人间窗户,为窗户的守护神。所以每年春节,就有这个习俗。不过,现在也有贴“窗前明月”、“空气新鲜”“窗含春色”。。。。等新意。、春节,还有一个送春联年画的习俗。乡镇政府给军烈属,孤寡等家庭送去对联年画,以示关怀慰问,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项殊荣!延续至今。笔者曾经在腊月当街书写对联售卖的经历。今春回乡,看到大街小巷卖售对联的摊子不少,都是印刷的。不但材质好,而且大多为书法名家手迹,文辞颇负时代气息,已经是产业化的东西了!为对联的发展传承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关于本次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和乔迁的八字美文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葛洪大道 对联怎么区分上下联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